reading tips: 开头与结尾如有缩进是一些注,加粗表示加粗,斜体和括号表示强调是我自己瞎想的。一些连我自己都没有坚持使用的格式。
双链,粒度,付费,技术门槛,同步方式。寻找好用的软件与平台,搭建流畅便利的协作流程,根本上是要找一个最适合大脑发挥的环境。这个环境要足够贴合大脑的种种特点:随时随地都能调用,能够帮助找到知识之间的关联,又能够支持简洁的写作。精致的软件和不错的技术当然可以搭建出一个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要求的环境,但是始终存在无法穷尽的细节。“网状思考,树状语法,线性表达”的总结相当漂亮——尽管我非常怀疑这个表达是否真实:“某某状”这样的归纳果然如实总结了我们的思考、语法和表达吗?
不过有一点是真的:我们的思考、语法、表达之间存在微妙的隔阂,有时它们仿佛说着一国的语言,有时又仿佛相隔万里。写作就是反复处理这种隔阂,而对写作环境的精益求精,也总是被这种隔阂所驱动。
或许不只是写作。同事因为一个人管理国区的所有事,长久以来习惯了一种做文件的方式(并且部门等也已经习惯了这件事)。这种方式的特点是高度依赖她本人的记忆,因此当我被安排了相关的工作时需要反复找她确认,而不能仅仅查询文件。总之,同事做文件的方式实际上和她一直以来的工作方式相一致,并且因此,她做的文件对协作者并不友好,这样的文件并不能提供足够的信息量。但是这种工作方式对她来说并不是问题,因为真正支撑着工作流程的是她本人的记忆。
(这样说来,真正的工作环境是大脑,软件或平台只能起到促进或抑制的作用。于是,最基础的合格线是软件本身功能简洁、够用,不造成额外的困难,更高的要求是可以顺应大脑的工作方式给予奖励,刺激大脑继续工作。)